微信小程序

朱苦拉咖啡

request-free-img

朱苦拉咖啡的百年社会生命探究  3 咖啡与朱苦拉社会的互证互构过程 2

  朱苦拉咖啡的社会生命源自于村民对享有权威的田德能神父带来的新生活方式的”神圣性与神秘性”.在不断实践摸索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咖啡加工制作工艺。据陈德新研究, 朱苦拉村民对咖啡鲜果的加工处理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咖啡红果直接晾晒, 不去果皮直接包装, 喝的时候, 再去除咖啡豆表面晒干的果皮、果肉和羊皮纸, 然后筛选并制作。这样做出来的咖啡, 甜度高, 醇度高。第二种是将咖啡红果去掉果皮果肉后晾晒, 水分达到12%左右, 将保留有羊皮纸的咖啡放进仓库储存, 羊皮纸上仍残存着晒干的果肉和果胶, 羊皮纸咖啡豆保质期较长, 口感平和, 既有水果的酸度和甜度也有红葡萄酒般的香气。”[10]这样的传统工艺与埃塞俄比亚传统古法制饮工艺流程如出一辙, 大同小异, 一脉相承。这种”黑黢黢的苦咖啡”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接受, 村民接受咖啡之初, 就带有明显的文化特殊性, 即使有人会因喝咖啡而产生恶心、反胃、拉肚子等副作用, 但这并不影响咖啡在村民心中的”神圣性”.村民认识到咖啡具有兴奋神经, 缓解疲劳等功效, 甚至对感冒发烧等小病症也有效, 还发现经常喝咖啡的人身体更强健, 寿命更长, 实用功效使咖啡真正嵌入村民的生活中。从”神奇”走向”世俗”, 从神秘的”外来物”到能够治病养生的”营养饮品”, 咖啡重塑了村民的文化图式, 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品, 在婚丧嫁娶过程中与酒、茶一起被当做必备饮品的”加非茶”随处可见, 随时可喝。近几年, 随着市场开发的推动, 村民开始将自家炒的咖啡粉, 用塑料瓶包装, 贴上自制标签, 卖到大山之外, 有的甚至在网上销售, 这种”土咖啡”虽无品牌, 却有着较固定的受众群。在科研关注、市场开发、文化主导、政府重视等多重力量推动下, 朱苦拉咖啡成为我国外来物种本土化的典范, 朱苦拉村与咖啡结缘百余年, 社会生命充分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