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

朱苦拉咖啡

request-free-img

柴火煮咖啡,朱苦拉村里的洋玩意

一个远古浪漫的村庄,

一个传教士带着梦想,

一颗咖啡树在慢慢成长,

一个传奇已经酝酿……

朱苦拉,朱苦拉,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宾川鸡足山畔,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不过百来户人家,还在刀耕火种,人们日常的饮品却是现在世界上最盛行的饮品——咖啡。
这儿是一个隐秘的小山村,整个村子被一片绿树掩映,走近村子,你会发现这些绿树几乎全是咖啡树。穿过层层包围的咖啡林,才能走进村子,村里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种的都是咖啡树。

这个村子叫朱苦拉,咖啡树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出现,就是在这里。

“朱苦拉”彝语意为弯弯曲曲的山路。后人又把朱苦拉译为“人间天堂”。

  朱苦拉村是宾川县平川镇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历史上,进入朱苦拉村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是西路,从宾川县平川镇出发,需1~2天。一条是东路,从大姚县石羊古镇往西跨过渔泡江。老百姓称进入朱苦拉的路有“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

  由于交通不便,朱苦拉村几乎与世隔绝。没有经过削尖、去枝等“手术”,朱苦拉的咖啡林无拘无束地自然生长着,整片林子的平均高度约为4米,比科学种植的咖啡树整整高出了2倍。

  在朱苦拉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13亩1134棵堪称“咖啡活化石”的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树(其中24株树龄达100余年,其余咖啡树龄均在60年以上),以及村民们代代相传的咖啡制作技法:将新鲜的果子采摘下来后,用一块木板磨去外皮,然后放在太阳下晾晒。待晒干之后,剥去里面那层薄皮,再将豆子放进锅里炒香,用石磨磨成粉。
 
 
19世纪末,传教士来到大理宾川渔泡江边的这个依山而建的小山村,整个村子被绿树掩映,村前是层层深浅不一的绿色梯田,远望过去还可看见挂在天边的云霞。
传教士在这里建了一座青瓦白墙的教堂,教堂外种下了带来的咖啡苗。

金沙江支流渔泡江畔的这个被历史遗忘的旧房子,是清代的百年古教堂。因为有了这个教堂,才有了中国第一个咖啡林。

咖啡幼苗来到云南后,仿若找到故乡的感觉,马上适应了红土高原的海拔、土壤、气温、降水量,慢慢孕育成一片咖啡林。

朱苦拉这片古老的咖啡林也便成为中国咖啡的发源地。当地村民养成了种咖啡、日日饮咖啡的百年习惯,并传承了手工采摘、杵臼脱壳、太阳日晒、碾压去壳、土锅炒豆、石磨成粉的古法制作咖啡的方法。

到了民国时期,当地的村民,他们随着传教士喜欢上了咖啡, 直到今天,这个偏僻的中国西南农村,家里给客人喝的,仍然是咖啡,他们会在自己煮饭的大铁锅里焙炒,然后在磨面的石磨上磨细咖啡粉,最后就像煮土耳其咖啡一样,用纱布包起来在茶壶里煮。

与世隔绝的小村子就这样与咖啡结缘。

火塘、三角架、漆黑的茶壶,小方桌上一大盆磨好的咖啡粉,构成了眼前一幅绝美的画面。咖啡特有的香味从茶壶嘴里喷涌出来,弥漫在小小的灶房里。一大杯浓浓的咖啡下肚,满口的纯香经久不散。

村民们采摘咖啡果的方法也是纯原生态的:拎一个竹篮,爬到树上,轻轻地拉过一根枝条,专拣红的摘。待青的转红,再去爬树采摘。

自从学会了咖啡的制作技术,村里人已经养成了每天喝咖啡的习惯。

每天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煮咖啡。

先用一块粗白色纱布裹上几勺咖啡粉包好备用,然后在茶壶里盛上清水,放到火塘里的三角架上煮沸,再把裹着咖啡粉的纱布团丢进去,用一把小勺子,不停地搅拌。
不多一会,取出纱布团,倒出来给家里的每个人斟上一杯,大家一起开怀畅饮。

整个过程,与大城市咖啡吧里的“品味”和“情调”,全然无关。

朱苦拉品质超凡且极为稀罕 :
朱苦拉咖啡林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的小粒种咖啡林,属阿拉比卡小粒种咖啡中的波邦和铁皮卡品种朱苦拉咖啡林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的小粒种咖啡林,属阿拉比卡小粒种咖啡中的波邦和铁皮卡品种。如今,朱苦拉和美丽的云南,支持着中国99%的咖啡原料供应。中国咖啡之源,实至名归。朱苦拉,源头的源头。作为云南最有分量的咖啡名片,正是从这座咖啡王国里走出来的绝世皇后。

传教士的无心之举,却意外让朱苦拉与咖啡结缘,而在一百多年以后,他手植的这些咖啡树,更意外成了中国咖啡的“活化石”,他也成了中国引种咖啡第一人。几年前,朱苦拉通了毛路,外界终能一睹朱苦拉之神奇。朱苦拉目前的13亩咖啡林,属小粒波邦铁皮卡品种,品种甚为稀有,品质纯正超凡,被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其中的24株咖啡树树龄已逾百年。

时至今日,外界给了朱苦拉很多荣誉:中国咖啡发源地,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外界访客不畏山高路远,悬崖峭壁,纷至沓来。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这些古老的咖啡树下,闻着咖啡的香味,听着动人的故事,内心无比的震撼。就这样一个偏远的山村却传承了中国咖啡古老而神秘的文化,一棵咖啡树、一个村子、一个人、一段经年往事成就了朱苦拉咖啡的文化和信仰,在大山深处熠熠生辉。